01
国家卫健委发文
老年医学科基本设备清单公布
5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明确,老年医学科主要收治罹患老年综合征、共病以及其他急、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设置老年医学科的医疗机构应当依法依规取得相应的诊疗科目资质,科室名称为老年医学科。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老年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于2019年发布。据国家卫健委介绍,此次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老年医学科的建设范围;二是细化了老年医学科科室设置标准和业务内容;三是明确了老年医学科的服务模式;四是调整了责任主体和质控模式。后续,国家卫健委将不断推进和完善老年医学科的建设工作。
在科室建设上,《指南》规定老年医学科应当设置门诊诊室、病房、综合评估室。三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床位数应≥20张,二级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床位数应≥10张。
老年医学科门诊、病区及相关公用场所应当执行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有关法律法规,进行适老化改造,符合老年患者活动场所及坐卧设施安全要求。
老年医学科应当具备的基本设备:轮椅、转运床(或医用平车)、站立及行走辅助器、坐式体重计,报警系统、供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输液泵、注射泵等。同时,应当配置基本抢救设备,包括气管插管设备、简易呼吸器、心电监护仪、心脏除颤仪等,以及其他与开展老年医学科诊疗业务相应的设备。鼓励医院设置辅助洗浴设备、电动护理床、自主转运装置、肠内营养液输注泵、康复训练设备等。
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与老年医学科基础设置薄弱的矛盾日益显现,银发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正深刻重塑医疗设备的产品结构,推动相关行业从通用型医疗设备向老年专科设备转型。
02
老年医学科“爆发式”增长
学科特性催生大量新型设备需求
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2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50%,80%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
政策下发后,在各地推进下,截至2023年底,国内共有6877个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了老年医学科,2018年—2022年,全国老年医学科数量增加了3倍。
很多老年患者存在“多病共存”现象,单一科室往往无法满足老年患者就医需求。《“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显示,中国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
老年医学科要解决的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更加侧重于“治共病”。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提出:加强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加快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
因此,除老年医学科建设外,其他与之相关的科室也在加紧配套建设。《指南》要求,设置老年医学科的综合医院应当具备与老年医学科相关的科室设置,包括急诊科、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麻醉科、药剂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输血科(室)等。鼓励设置老年医学科的综合医院设置肿瘤科、重症医学科、精神心理科、康复科(或理疗科)、中医科、营养科(部)等。
在设备需求上,老年医学的学科特性促使医疗设备向智能化、集成化、适老化方向演进。
2024 年 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其中提到,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集成应用,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
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拓展银发消费新场景,推动康复辅助器具升级,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推广目录,发展健康管理、养老监护、心理慰藉类智能产品。
在此次大规模医疗设备更新中,多个省份将养老相关医疗设备应用纳入更新重点中。如安徽省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智能养老康复辅具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拓展医疗健康数字化应用场景。
综合性庞大需求之下,老年医学的发展将对医疗设备市场带来全方位扩张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