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推进!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正式开幕,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总理提出了2022年发展目标,涉及医药健康领域:(1)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2)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确保生产供应。
(3)强化药品疫苗质量安全监管。(4)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医保基金监管。(5)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
(6)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7)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8)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抓好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
(9)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规范医疗机构收费和服务,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10)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
(11)着眼推动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加快建设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
双模式:国家主导+联盟采购
对于下一步集采方向,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将常态化制度化地开展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
在区域联盟、省级联盟中间,存在着已经开展的各地区群众受益率比较高,但是其他没有参加联盟的价格降不下来,集采降价的制度效应当地百姓受益不到。所以在已经开展集采的品种,要逐步实行其他省份的跟进协同,使覆盖面能够迅速扩大到其他地区。
在规则层面,不追求最低价,也坚决反对跑步竞价,让企业公平竞价更加合理;医疗机构是使用的主体,不能独立于医疗机构之外进行集采。需求由医疗机构按实际使用需求来确定,要充分考虑医疗机构在临床替代产品中间的可行性、安全性,给医疗机构最重要的发言权。